“科研創新的過程就是解方程式的過程,自己學到的知識、掌握的經驗就是公式,而需要解決的施工難題就是你需要解開的方程式?!?022年2月,為了協助解決橫琴杧洲隧道國內最高水壓、超大埋深、超淺覆土、最為復雜地質條件等隧道施工方程式,中鐵十五局技術中心博士李少華奔赴珠海橫琴杧洲隧道項目。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橫琴杧洲隧道便是科研活水的源頭。在這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中,專業對口的李少華信心勃發、充滿干勁。2022年3月,為保證施工進度,為即將到來的跨海施工做準備,項目開始辦理海上海下施工手續。根據珠江水利委員會要求,必須提交《盾構下穿馬騮洲水道堤防穩定性計算書》。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這份計算書很難找到合適的第三方單位去做。在經過認真研究與思考后,來項目不久的李少華便主動承擔起這個重任。他結合自身專業和有限元驗算能力,利用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戰經驗,連續奮戰了5個日夜,解決了“堤防與水道斜交導致模型難以收斂的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珠江委認可的計算書。
科研求解,破解新問題,尋找新方法。繁忙的施工現場內,總是能夠聽到李少華探討難題、解決問題的聲音,從井上一直到隧道深處。深夜安靜的辦公室里,常常能夠瞥見李少華查看文獻、分析數據的身影,從“月上柳梢頭”一直到“雞鳴桑樹顛”。在項目期間,他累計發表2篇SCI/EI論文,申請30件專利以及3項軟著,榮獲“第六屆中國盾構工程技術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他主持撰寫的《降低海相淤泥地下連續墻的充盈系數》獲評2022年度中國鐵建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成果。他編寫的《堤防穩定性、明挖段換撐方案、箱涵支墩穩定性》等多項計算書,累計為項目節省了近百萬施工成本。
他把培養人才作為重要任務,帶領團隊用智慧和汗水在十五局大盾構科研路上刻下了濃墨重彩的青春印記。他向項目申請抽調青年技術人才,組建了博士工作室,定期組織開展科研創新論壇、技術沙龍、業務培訓等活動,讓眾人拾柴,在施工一線點燃起科技創新的熊熊火焰。作為博士工作室的“掌門人”,李少華常常與施工員一對一討論技術,指導他們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撰寫論文,引導一線技術員將所學專業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將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轉化為科技成果的靈感來源,豐富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科研成果。他們改進濾布,讓壓濾分離形成的泥餅自行滑落,不再需要人工敲打,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李少華的帶領下,這支青年團隊不斷成長裂變,不僅成為助推項目生產的新生力量,也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在李少華和項目團隊的努力下,珠海橫琴杧洲隧道右線盾構提前貫通,目前并成功實現國內首個超大直徑盾構180°定軸轉體,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縮短約30天建設工期。
隨著左線盾構掘進的即將始發,“橫琴杧洲隧道國內最高水壓、超大埋深、超淺覆土、最為復雜地質條件等隧道施工”這一方程式,已經有了最優解。
李少華(右)與技術人員現場探討盾構管片受力機理(張向超 攝)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