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源(右)在工作中(黃山泉 攝)
頭戴一頂紅色安全帽,腳蹬一雙耐磨深色跑鞋,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深藍色的工裝時常布滿污泥。平日里言語和善,待人真誠,笑容爽朗,性格外向,今年31歲的李大源總是給人自信、陽光的感覺。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他榮獲了“中國鐵建青年崗位能手”和“中國鐵建質量管理先進個人”榮譽。這位從秦巴山走出來的有志青年,身上有著老區人民特有的樸實、勤勞和堅毅。
李大源出生于四川廣元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2015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中鐵二十三局軌道公司工作。他長期扎根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的技術員到項目副部長、項目部長、項目總工,憑著一股勤勞苦干的勁兒,成長為中國鐵建的青年崗位能手。在他身上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2021年2月, 李大源只身一人驅車200多公里,帶著全部家當(一個輕便行李箱和一臺鍵盤字母已模糊的筆記本電腦),從什邡項目趕到剛剛組建的軌道交通資陽線項目,任項目工程部負責人。
此時項目部剛成立不久,在雷家鎮租賃了一套民房用來辦公和生活。李大源與其他兩個同事擠在一個宿舍,時不時還會停水停電,洗個熱水澡都是奢望。萬事開頭難,第一難就是人員不足。27公里的高架線路,他白天要去不同的點位查看現場,晚上要加班寫匯報材料、施工計劃和上百個技術方案。在最初的四個多月里,加班到凌晨成為李大源的常態。他時常鼓勵自己:“既然來了,就得堅持下去!絕不能當逃兵!”在集團公司和軌道公司的幫助指導下,李大源和他的團隊很快就明確了大臨設施建設規模及標準,制定了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梳理關鍵施工節點工期目標及采取措施,進場30天就完成了《上場策劃書》《施工標準化手冊》和《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等資料的編制,其《上場策劃書》還被集團公司當成范本在其他項目推廣。
資陽線項目是中鐵二十三局有史以來最大的軌道交通綜合工程。管段點多線長,地形復雜,涉及8處掛籃施工。其中,上跨成都地鐵機場專線18號線三跨蓋梁施工,是成都地鐵歷史上首次上跨既有運營線蓋梁施工。這里每天有上百趟往返天府機場的列車,屬于特別危大工程,也是李大源碰到的最棘手的工點。接手后,他就認真研究和組織編寫施組方案。沒有經驗,他就請專家做咨詢,建模推演,制作施工模型,模擬各類工況,通過反復論證,完成建設運營兩級評審。上跨成都地鐵18號線施工前后持續了6個月,他始終堅持帶班值班,堅守一線。2022年成都高溫限電,鋁模加工廠無法按期交付。眼看節點工期快到,李大源果斷奔赴加工廠,督促他們啟用發電機連軸生產,一周內所需模板全部到位,確保了節點工期。最終,該節點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與推演的方案完全一致,實現了零失誤管理目標。
2022年4月,李大源被提拔為項目總工程師。
科技創新 鑄就品質
資陽線項目上場伊始,就把“國家優質工程獎”確定為爭創目標,以力?!疤旄睘榍腥朦c,制定了創優規劃,有序推進各項創優節點任務。李大源組建了科技攻關小組,在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飛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
他們成立的項目QC質量小組,承擔了股份公司重大專項課題1個,集團公司專項課題4個。成都氣候潮濕,全年雨水較多,采用傳統箱梁模板的話容易造成模板生銹變形。為確保產品質量,科技攻關小組決定采用不銹鋼模板,并多次優化混凝土配比,最終預制梁外表面呈現光可鑒人的鏡面效果,達到內實外美的目的。采用液壓爬模施工技術,完成41.5米高墩施工,在成都軌道交通工程施工中尚屬首次;運用3D建模、實物復原模擬完成上跨既有18號線蓋梁施工;開展智慧工地建設,以可視化、數字化的智能系統對項目管理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實時監管。
李大源主導研發的《城市軌道交通橋面護板施工與安裝的方法》,獲得集團公司“五小”創新成果三等獎;《帶速度鎖定器支座在軌道交通資陽線的應用》獲得集團公司科技論文三等獎;《新建軌道交通線路上跨既地鐵高架橋蓋梁施工管控》《地鐵裝配式軌頂風道、站臺板技術研究》均獲集團公司科技論文優秀獎。
王飛說:“李大源這個年輕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善創新,是我們企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榜樣?!?/p>
導師帶徒 薪火相傳
15年前,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李大源的父親作為志愿者,在送兩名記者返回青川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難,年僅36歲。當時的李大源還在讀高二。
父親舍己為人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李大源,也促使他養成了樂于助人的性格。作為一名中國鐵建的青年崗位能手,他始終不忘“傳幫帶”的職責,為企業培養人才。他以身作則,對每項工作都盡心盡責地去做好。對于新來的學員,他大公無私地做好“導師帶徒”工作,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毫不吝嗇、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受到大家的擁護和愛戴。
他關心年輕人的成長,不僅傳授技術,還注重對身邊年輕人的思想教育,用自身的經歷鼓勵他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他經常告誡年輕的同事,施工單位條件艱苦,工作辛苦,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是干不好工作的。他鼓勵年輕人要大膽試驗,勇于實踐,不斷總結,開創工程建設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目前,通過他培養的人才有12名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李大源在資陽線項目工作這三年時間里,先后兩次榮獲成都軌道集團“施工單位先進個人”,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先進生產工作者”和“五小創新成果三等獎”。2023年5月,榮獲“2022年度中國鐵建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他邁開結結實實的步子,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開拓創新,執著奉獻,實現著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價值。
【編輯:釗倫】
相關新聞